keywords:有效需求

该模型有个假设前提是有效需求不足,因此市场可以满足需求,需求量就是产出量。于是采用以需求(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出口)作为产出的方程来开展islm模型。因此每一价格水平下对应的产出实际上是每一价格水平下对应的总需求,于是推出的是总需求曲线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27798868

总需求曲线

IS-LM模型与总需求曲线

image-20230903154715065

对于给定的名义货币 ,价格水平P的上升导致实际货币存量M/P的减少。这意味着 LM 曲线向左平移,在一定的产出水平,较低的实际货币存量导致利率上升,经济会沿着 IS 曲线移动,产出下降。

这种产出和价格水平之间的负相关关系表现为图中的 AD 曲线,称为总需求关系(aggregate demand relation) 描述的是价格水平对产出的影响。它是从产品市场和金融市场的均衡推导而来。

总需求曲线的平移

财政政策与总需求曲线平移

在一定的价格水平下,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实施使IS曲线向右移动,这导致均衡产出的增加,从而表现为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货币政策与总需求曲线平移

在一定的价格水平下,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实施使LM曲线向右移动,这导致均衡产出的增加,从而表现为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预期改变与总需求曲线平移

积极的预期会使总支出增大,从而IS曲线向右平移,一定价格水平所对应的总需求更多;而消极的预期则使一定的价格水平所对应的总需求减少。

总供给曲线

总供给曲线描述了整体企业对产品与服务的供给量与一般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由于在不同的时间范围内,价格的灵活程度有所不同,因此不同的时间框架所对应的总供给曲线的特征也不相同。

长期总供给曲线

长期总供给曲线的特征

长期内,价格具有伸缩性,产出(供给)总能维持于充分就业水平(潜在GDP);并且要素的数量视为既定的。长期总供给曲线可以写成如下形式
$$
LAS=F(\bar K,\bar L)=\bar Y
$$
上式表明,长期的总供给由经济中的资本、技术、劳动力等实际方面的因素决定,一般价格水平P不会对总供给产生影响。式中的$\bar Y$衡量了充分就业水平。

长期总供给曲线的平移

劳动量的改变

劳动供给量增加,社会充分就业量增加,对应于总量生产函数,潜在GDP增加。

劳动量增加可以通过就业的劳动力人数增加和劳动力的工作效率提高两种方式实现。

资本量的改变

资本量的增加会使总量生产函数向上平移,使得一定就业量所对应的产出水平发生改变,对经济体系而言,资本量越多,潜在GDP越大。

在现代意义上,资本既包括直接用货币计量的物质资本,也包括通常采用人均受教育年限计量的人力资本。

技术状态改变-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分为基础性技术进步技术改进

基础性技术进步带来整个生产方式的革新,它主要在一个较长的时期中才能使潜在GDP上升。

技术改进则主要是单项技术或工艺上的改进,与基础性技术进步相比,它可以在一个相对较短的时期内带来产出的增加。

短期总供给曲线

短期总供给曲线的特征

未预期的价格水平下降将导致就业量减少(就业量低于充分就业水平)。结合总量生产函数所解释的出的就业量与总供给的关系可以发现,就业量下降会导致总供给减少(总供给低于充分就业水平);当实际价格水平低于预期价格水平时,总供给低于充分就业水平。这个现象可以归纳为下述公式
$$
SAS=\bar Y+\alpha(P-P^{e})
$$
其中$\bar Y$为充分就业水平,$(P-P^{e})$为实际价格水平对预期价格水平的便宜。

image-20230905174922356

对短期总供给曲线的特征的解释(未完)

我们观察数据发现,短期内,价格水平和总产出呈正相关,如何解释这一现象呢?黏性工资模型为解释这一现象提供了一个角度。

先介绍两个概念。名义工资是以货币面额衡量的工资,即为W。实际工资剔除了通货膨胀的影响,反映了名义工资的购买力,即为w。记P为一般价格水平,有$w=\frac{W}{P}$

假定劳动合约签订双方对未来价格预期为$P^{e}$,已确认的目标工资水平为$w^{e}$,企业将就未来名义工资达成协议,将其定为$W=P^{e} w^{e}$。

如果未来真实价格水平为$P$,那么未来真实工资水平
$$
w=\frac{W}{P}=w^{e} \frac{P^{e}}{P}
$$
由上式知道,未预期到的价格水平变化会使真实工资水平和目标工资水平发生偏离。

短期总供给曲线的平移

预期价格水平的变化

从公式
$$
SAS=\bar Y+\alpha(P-P^{e})
$$
可以看出,如果预期价格水平$P^{e}$上升,一定价格水平(P)所对应的短期总供给减少,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左平移。

充分就业产出水平的变化

如果充分就业水平增加,一定价格水平所对应的短期总供给增加,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平移。

AD-AS模型的均衡

image-20230909133446624

在给定的预期价格值$P^{e}$,以及在给定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变量值条件下,这AD,AS曲线的关系决定了产出Y和价格水平P均衡时的值。

均衡取决于$P^{e}$ ,$P^{e}$的值决定了总供给曲线的位置(如上图)。总供给曲线的位置会影响均衡。在短期,可将$P^{e}$(工资制定者最近一次制定工资时所预期的价格水平)视为给定的。但随时间的推移,$P^{e}$将发生变化,使得总供给曲线的位置和均衡状态发生改变。

在短期内,我们认为均衡具有如下特点——$P^{e}$值给定。然后我们可以探讨$P^{e}$随时间的推移将发生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如何影响均衡。

短期均衡

均衡由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的交点给出。在A点,劳动力、商品和金融市场都达到了均衡。

AS曲线和AD曲线交汇的A点是均衡点。根据推论,在A点,商品、金融和劳动力市场都达到均衡。劳动力市场均衡是因为点A处于总供给曲线上,商品市场和金融市场均衡是因为A点同时也处在总需求曲线上。均衡产出水平和价格水平分别由Y和Р给出。

一般说来,我们没有理由认为,均衡产出Y应该等于自然产出水平Y。均衡产出同时取决于总供给曲线的位置(给定P值)和总需求曲线的位置。当我画出这两条曲线的时候,均衡Y比Y 大:即均衡产出在自然产出水平之上,这种情况下的均衡称为过度就业均衡;但是显然也可以画出均衡产出低于其自然水平的AS和AD曲线,这种情况下的均衡称为就业不足均衡;如果均衡产出在自然产出水平,则称为充分就业均衡

下图给了我们第一个重要结论:在短期内,没有理由认为产出应该等于其自然水平。它们都取决于预期价格的特定值和影响总需求位置的变量的取值

然而我们可以进一步提出这样的问题:随着时间推移,会发生什么情况呢?更准确地说,假设短期内产出处于自然水平之上(见图7-5),产出会随时间发生什么变化呢?它最终会回到自然水平吗?如果能,是如何回归的呢?本节的余下部分将解决这些问题。

image-20230909134025645

从短期到中期均衡

要研究产出随时间的变动情况,如图7-6所示。与图7-5一致,在A点达到短期均衡,产出Y在自然水平$Y_n$之上($Y>Y_n$)。在A点,产出高于自然产出水平。

从第7.1节可知,价格水平高于预期价格——工资制定者在制定名义工资时所期望的价格水平。

价格水平高于预期价格的事实,会使得工资制定者提高他们对未来价格水平的预期,因此,他们可能会基于更高的预期价格(即$P^{e’},P^{e’}>P^{e}$)制定名义工资。
预期价格的增加预示着在下一期供给曲线上移,从AS到AS’。在给定的产出水平下,工资制定者预期更高的价格水平,由此制定出更高的名义工资,反过来又使企业制定更高的价格。价格水平由此得到提升。
AS曲线的向上移动,使得经济沿着AD曲线向上运行,使得均衡点从A升到A’,均衡产出从Y降到Y’。

这种调整在A’点并未完结。在A’点,产出Y’仍然高于自然产出水平Y,所以价格水平仍然高于预期价格水平。由此,工资制定者会继续调高他们对价格的预期。

image-20230909135219443

这就意味着,只要均衡状态下的产出高于自然产出水平$Y_n$,预期价格就会上升,AS曲线向上移动,经济沿着AD曲线向上运行,均衡产出继续减少。

调整最终会结束吗?答案是肯定的。当AS曲线最终到达AS" ,均衡点为A",均衡产出等于自然产出水平$Y_n$。时,调整将会结束。在A"点,均衡产出等于自然产出水平,因此,价格水平等于预期价格水平。在这一点,工资制定者再没有理由改变预期,AS曲线不再移动,经济停留在A"点。

总结:

只要产出高于自然产出水平,价格就会高于预期价格水平。工资制定者就会提高价格预期,导致价格水平上升。价格水平的提升导致实际货币存量减少,利率增加进而产出降低。调整在产出等于自然产出水平时停止,此时价格水平等于预期价格水平,预期不再改变,产出保持在自然产出水平,即在中期,产出回到自然产出水平。

我们已经讨论了始于“产出高于自然水平”时的动态调整,很显然,与之对应的是最初的产出低于自然产出水平的情形:这时价格水平低于预期价格水平,工资制定者就会降低价格预期,预期的降低导致AS曲线的下移,经济沿着AD曲线向下运行,直至产出等于自然产出水平。

总结:

在短期,产出可能高于自然水平,也可能低于自然水平。进入到总供给短期,关系或总需求关系的任何变量的变化都将引起产出和价格的变化。

在中期,产出最终要返回到它的自然水平,调整过程是通过价格来完成的。当产出高于自然水平时,价格上升,高价格减少了需求和产出;当产出低于自然水平时,价格下降,低价格增加了需求和产出。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

基本原理

假设在名义货币变化之前,产出处于自然水平。总需求和总供给曲线相交于$A$点,$A$点的产出水平等于$Y_n$,价格水平等于$P$。

image-20230909160752041

对于给定的价格$P$,名义货币增加导致实际货币余额$\frac{M}{P}$增加,从而导致产出增加。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从$AD$移动到$AD’$。在短期,经济从$A$点移动到$A’$点。产出从$Y_n$,增加到$Y’$,价格也从$P$上升$P’$。

随着时间推移,价格预期的调整开始起作用。当产出高于自然产出水平时,价格会高于工资制定者的预期。工资制定者会修正预期,这会造成供给曲线不断向上移动,经济沿着总需求曲线AD’移动。当产出回归到自然产出水平,调整就结束了。在那一点,价格等于预期价格。在中期,总供给曲线由AS"表示,经济处于A"点,产出回到自然水平$Y_n$,价格水平等于$P"$。

我们可以准确知道价格最终增加的幅度。如果产出回到自然水平,实际货币存量也必须回到初始值。换句话说,价格上升的比例必须等于名义货币存量增加的比例:如果名义货币最初增加了10%,那么价格水平最终将上升10%。

图7-8(a)为图7-7的翻版(为了简化,不考虑AS"),描述了名义货币增加时的产出和价格水平的调整。图7-8(b)通过IS-LM模型,重新考虑了同样的调整过程。

image-20230909161551020

首先看图7-8(b)。在货币变化之前,$IS$曲线和$LM$曲线的交汇点是均衡点,即在A点(与图7-8(a)中的A点对应),产出等于自然水平$Y_n$,利率等于$i$。
货币扩张的短期影响是使LM曲线向下移动到$LM’$,均衡从A点移动到A’点(与图7-8(a)中的A’点对应)。利率下降,产出增加。
注意在LM曲线向下移动到LM"的背后有两个因素在起作用:一个是名义货币的增加,另一个是价格水平的提升,这会部分抵消了第一个因素的效果。

  • 如果价格水平没有变化,名义货币增长会使LM曲线向下移动到LM"。因此,如果价格没有变化——均衡会在IS曲线与LM"曲线的交点,即B点。

  • 但是即使是在短期内,价格水平也会提升——在图7-8(a)中从P到P’。价格水平的上升使得LM曲线从LM"向上移动到$LM’$,部分抵消了名义货币增加的效果。

  • 这两种变化的净效果——名义货币的增加带来的LM曲线向下移动到LM"和价格水平的提升导致的LM"向上移动到$LM’$——–是LM曲线从LM移动到$LM’$,均衡点为A’点。

随着时间的推移,产出高于自然产出水平的事实使得价格水平持续提升。价格水平进一步上升,从而减少了实际货币存量,使得LM曲线又向上移动。因此经济沿着IS曲线移动:利率上升,产出下降。

最后,LM曲线返回到名义货币增加之前的位置。经济最后停止在A点,与图7-8(a)中的A"点相对应。名义货币的增加恰好被价格水平的同比例上升抵消,而实际货币存量并没有发生变化。由于实际货币存量不变,产出又回到了初始值$Y_n$,利率返回到初始利率$i$。

货币中性

在短期内,货币扩张导致产出增加,利率下降和价格水平上升。货币扩张对产出的最初影响有多大,以及对价格的影响有多大取决于总供给曲线的斜率。我们假设总供给曲线是平的,因此当产出增加时,价格水平根本不上升。这只是一种简化,不过有经验证据表明产出变化对价格的初始影响是非常小的。

随着时间推移,价格上升,货币扩张对产出和利率的影响消失。在中期内,名义货币的增加完全反映在价格水平的成比例增加上;它对产出或利率没有影响。经济学家把货币对产出和利率在中期没有影响这一现象称为货币在中期是中性的。货币中性(neutrality of money)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不能或不应该被用于影响产出,例如,扩张性货币政策能够帮助经济从衰退中走出来并迅速返回到它的自然产出水平。

实际运用

财政政策

基本原理

假设政府决定削减赤字,且在保持税收T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减少政府支出(从G到G’)来实现。这一措施在短期和中期将如何影响经济?

假设产出最初在它的自然水平,因此经济在图7-9中所示的A点:产出等于$Y_n$。政府支出的减少使得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从AD到AD’:在给定价格水平下,产出降低了。在短期内,均衡点从A移动到A’,导致产出从$Y_n$。减少到$Y_n$,价格也从P降低到P’。

image-20230909165806438

因此减少赤字的最初影响是引发产出降低。随着时间推移,会发生什么情况?只要产出在自然水平之下,总供给曲线就继续向下移动,经济沿着总需求曲线AD’向下移动直到总供给曲线达到AS"、经济达到A"点。到那时,衰退结束,产出重新回到$Y_n$。

同名义货币增加一样,预算赤字的下降不会对产出有永久性影响。**产出最终会返回它的自然水平,失业率返回到自然失业率。**但是,货币变化的影响和赤字变化的影响存在着一个重要差别——在A"点,并不是所有的状况都与以前一样:产出回到了自然水平,但现在的价格水平和利率要比之前低。(在这里,价格水平的降低看起来奇怪,因为我们在第1章和第⒉章中看到了通货膨胀几乎总是正的。这一结果来源于我们在分析经济时假设货币不增长——我们假定M是常数,不增长——因此这里没有持久的通货膨胀。如果我们容许货币增长和通货膨胀,则结果将变为:相对于没有赤字削减政策的作用的情况,价格将下降,或换句话说,通货膨胀将下降一段时间。我们将在后面的章节对货币增加和通货膨胀进步讨论。)要明白这些特定影响的最好方法就是利用IS-LM模型再次讨论这一调整过程。

图7-10(a)复制了图7-9,显示了预算赤字下降时,产出和价格水平的调整过程(为了简化,不考虑AS")。图7-10 (b)显示了我们根据IS-LM模型说明的产出和利率的调整过程。先看图7-10(b)。在财政政策变化前,均衡点是IS曲线和LM曲线的交汇点,即A点,

image-20230909170233166

与图7-10(a)中的$A$点对应。产出等于自然水平$Y$,利率等于$i$。当政府减少预算赤字时,$IS$曲线向左移动到$IS’$。如果价格水平不变,经济将从A点运动到B点。但是,由于价格会因产出减少而下降,实际货币存
量上升,导致LM曲线向下移动到$LM’$,从而部分地抵消了产出的下降。赤字减少的最初影响是经济从A点运动到A’点﹔图7-10(b)中的A’点与图7-10(a)中A’点相对应。产出和利率都比财政紧缩前要低。注意,与第5章的情况相同,投资在短期内增加还是减少是不明确的:低产出减少投资,但是低利率增加投资。只要产出依然低于自然水平,价格持续降低,实际货币存量进一步增加,LM曲线就会持续向下移动。在图7-10(b)中,经济沿着IS曲线运动运动到A"点,LM曲线变为LM”。在A"点,产出返回到它的自然水平,但利率从i降为i",比赤字降低前小。

现在产出的构成也不同了,如果要明白有何不同以及为什么不同,那么让我们把IS关系重新写出来,考虑在A"点,产出回到了自然水平,因此$Y_n=Y=C(Y_n-T)+I(Y,i)+G$。

因为收入$Y_n$和税收T都不变化,消费C与赤字下降前相等。根据假设,政府支出(G比以前低﹔所以投资Ⅰ一定要比赤字下降前高——高出的部分正好等于G减少的部分。换句话说,在中期,预算赤字下降肯定引起利率下降和投资增加。

总结:

在短期内,预算赤字下降,如果是单独执行(即没有货币政策的变化相伴)将导致产出下降,而且可能会导致投资减少。
然而,注意条件是“没有货币政策变化相伴”:原则上讲,这些对产出的短期负面影响可以通过使用正确的货币—财政政策组合避免。所需做的事情就是中央银行使利率下降到足够低的水平来抵消政府支出减少对需求的负面影响。这正是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发生的事情:由于克林顿政府削减了财政赤字,美联储确保(即使在短期内)赤字降低不会导致衰退和产出下降。

在中期,产出返回到自然水平,利率更低。在中期,赤字下降导致了投资增加。
迄今为止,我们没有考虑投资对资本积累的影响,以及资本对生产的影响(我们从第10章讨论长期问题时会考虑该问题)。但即使考虑该问题的话,结论的修改也是很简单的:在长期,经济中的资本积累决定了产出水平。更低的预算赤字导致更高的投资,更高的投资导致更高的资本积累,从而导致更高的产出。

我们论述的有关赤字下降影响的所有内容都将同等适用于旨在增加私人储蓄的各类政策措施。储蓄率上升——即在相同可支配收入水平下消费减少——会在短期降低需求和产出,中期对产出没有影响,并且通过投资增加提高资本存量,进而提高长期的产出水平。经济学家对于增加公共储蓄或增加私人储蓄的各类措施存在不同的看法,产生这
议的主要原因是考虑问题的时间框架不同。那些关注短期影响的人担心这样的措施会造成一段时间的衰退、储蓄与投资的减少。那些突破短期局限的人看到了储蓄和投资的最终增加,并且强调在中期和长期对产出的有利影响。

具体运用

财政政策是指通过政府支出或税收来影响宏观经济的政府行为,是通过财政系统,运用财税工具,由财政传导机制使之生效。

财政政策可以分为两类:自动稳定器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又称为自主性财政政策)。

自动稳定器

自动稳定器又称为内在稳定器,指财政政策系统本身存在一种机制,可以在经济繁荣时抑制经济过热,在衰退时减轻萧条,从而减轻国民经济的冲击。主要组成部分有:社会福利的转移支付和社会性福利保险、累进所得税制度。

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是政策的制定者根据对经济形势的观察,提前对经济运行趋势进行判断,及时采取政策行动,抹平经济波动,实现经济稳定发展或增长